总体城市设计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问题与应对——以武夷山市中心城区为例

2021-09-17             

出于挽回千城一面危机、寻回城市文化自信、增强城市空间竞争力的愿望,城市设计特别是总体城市设计越来越被城市政府寄予厚望,希望从城市品质顶层设计的角度定位城市风貌特色,引领城市风貌塑造。然而长期以来,总体城市设计成果与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编制之间存在脱节,风貌分区导则的出现旨在弥补这一裂隙。本文首先探讨了风貌分区导则的作用以及常见问题,指出基于总体深入研究的分区结构性引导是总体城市设计中风貌分区导则的重点任务,继而以武夷山市中心城区为例,强调了编制风貌分区导则的前提基础性工作,以及风貌分区导则的编制思路和内容构成。

1

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作用和问题


总体城市设计在我国于1990年代开始出现,意图通过对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明确城市特色空间格局,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予以有效引导和控制[1]。随着城市设计实践的深入,对于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的成效不断反思,总体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的作用不断调整,编制方法也不断改进。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需求密切相关,发展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城市整体特色认知的科学框架,运用认知心理学、经典城市设计理论、风景园林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成果,解析城市特色的内涵、显性和隐性构成、物质空间结构等[2],建立历史研究—现状调研—评价梳理—整合归纳的认知框架[3~5];近年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增强了现状调研分析的科学性。第二阶段是认识到关于城市特色描述性的城市设计成果难以落实到规划建设实践中,由此2010年以来涌现出大量基于加强实施和管控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研究,提出分片区、分系统地落实总体目标[6],加强图示语言、借鉴控规导则手段、强调分区落实控制的重要性[7~8],导则转译因而成为重要方法[9];各地总体城市设计成果中开始出现风貌分区导则的成果要求,意图以此传递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形成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下一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引导。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指出,在城市设计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借鉴、总结创新,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建立健全分空间层次的、与城市规划体系相对接的技术体系。在这一连贯的技术体系中,总体城市设计作为与城市总体规划对接的专项规划,起到城市品质顶层设计的作用。毫无疑问,在对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后,确定城市总体特色空间格局、整体城市形态、景观空间体系、开放空间体系等城市结构性控制是总体城市设计的要点;而分区导则是承接目标、结构传递、指导下层次规划的重要手段,是连接总体设计目标与下一层次规划的关键媒介,其重要性对于提升规划实效不言而喻(图1)。然而,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对于总体城市设计的风貌分区导则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问题。



 图1 风貌分区导则在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的位置与作用

Fig.1 The position and roles of cityscape guidelines for subdivided districts in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1)与其他规划类型中的分区设计导则编制混淆。分区导则这一技术手段也普遍出现在城市风貌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规划类型中,不加区分地盲目编制分区导则可能带来重复或者互相矛盾的成果,造成规划管理效应低下。另外,由于当前越来越重视规划管理,风貌分区导则被寄予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厚望,比如要求直接给出建筑风格、色彩、材料、夜景、环境设施等微观层面的管控要求,当这种愿望被施加于总体城市设计层面时,这些管控要求不仅在评审时往往招致质疑,在实践中也引发建筑师、开发商乃至公众的反弹。总体城市设计应承担总体导控作用,色彩、建筑风貌、照明等应由专项规划予以导控,而这些专项规划应与总体城市设计对接。

(2)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支撑基础薄弱。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总体城市设计做得过深过细反而不容易被纳入总体规划。对于这种观点的正确理解是,总体城市设计结论要清晰,这些结论包括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总体空间格局、整体景观体系和公共空间体系等,以方便纳入总体规划中。对于这种观点的错误理解则是,总体城市设计不需要深入研究,导致一些城市总体城市设计基于粗陋的研究就得出了总体城市特色定位的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往往以描述性语言为主,空间指向的特色结构性研究非常薄弱。这种粗略的总体设计目标,难以指导风貌分区导则的编制。本文强调,风貌分区导则是总体城市设计的环节和组成部分,导则的质量和有效性依赖项目的整体质量,对于城市空间特色的深入研究是保障质量的基础。

(3)风貌分区导则对于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和结构的传衍不够。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仅仅满足总体特色结构的落实,在分区层面发展不足,不少仅停留在较粗略的点轴图表达,缺乏和分区功能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无论在结构还是形态方面的引导都缺乏深度,特别缺乏对重要和典型空间形态的引导。二是仅重视特色底线保护,忽视深层次的特色传续和新时期下的优化创新。重视现状自然环境和历史地段的保存和底线管控,对于维系城市特色是必须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城市设计的累积性[10]、城市设计的历史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11],风貌导则对于未来若干年的动态发展引导不足,对于实践中的大量新建和更新等行动缺乏引导。由于规划功能结构和形态结构息息相关,因此下一层次规划可从中获取的借鉴也就变得极为有限。融合保护、传续和创新,才是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适宜态度,才能引导城市走向充满活力的未来。


2

厘清不同类型风貌分区导则的差异

应当明确不同类型规划中的风貌分区导则的重点任务、管控方式,这样才能从不同层次、逐级叠加地达到风貌管控的效应。风貌规划作为非法定规划,不一定每个城市都编制,即便如此,也须厘清其和总体城市设计两者的差别,不能做无谓的规划。风貌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的原理有很多类似,从风貌规划发展演进和城市政府导控需求上看,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传播倾向性、视觉主导性与技术主导性”[12],风貌规划更强调规划期内的具体风貌管理和行动依据。《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2013)明确指出其“是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专篇的细化深化,可作为单项城市设计的上位规划”,并明确分区导则的分区是“景观风貌特别控制区”——城市规划管理中或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中需要特别控制的地区,如历史文化遗存风貌区、自然生态保护风貌区、城市核心区、城市重要节点区等[13]。这类分区控制具有特征主导性和管控统一性的特点,和总体城市设计中综合性风貌分区的划分是不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分区导则等,应以总体规划(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和风貌规划(如果有编制的话)为上位规划,研究范围相对小,导则要素应更具体详尽,从而实现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土地出让条件甚至建筑设计的直接指导。还有建筑风貌规划的建筑类型分区导则,是专门针对建筑风貌的导控[14~15](表1)。



 表1 不同类型风貌分区导则的差异

Tab.1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ityscape guidelines for subdivided districts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分区导则,有不同的引导控制目标、程度和方式。总体城市设计的风貌分区导则,应将相对宏观的目标和特色结构在分区层面加强空间指向,坚持空间结构管控和引导为主,其作用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风貌规划或片区城市设计的上位规划,据此理清导则的内容,而非直接给定详尽的控制条文。总体城市设计的风貌分区应是全覆盖的综合性分区,不同分区有各自的特色定位和具体引导内容。风貌分区导则的目的是传衍总体特色空间结构,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内容包括:特色定位和风貌结构,涉及高度、天际线和视域的指标管控,引导“区、边、点”(以下简写为“区边点”)关键要素的形态导控。


3

增强风貌分区导则的前提基础工作

3.1 深入浅出设定总体城市特色定位

加强风貌分区导则的编制依据,必须加强城市总体设计目标的空间结构研究。为加强指导性,总体城市特色定位和结构要清晰简洁,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仓促主观地给出几个结论,而应基于深入研究进行精炼和清晰化,作为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基础。

3.1.1 空间演进解析与现状资源评价

必须坚持空间演进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技术路线(历史资料的研读、历史信息的提取、历史地图的转译)比较成熟,本文对此不再赘述。然而,由于这部分研究费时费力,经常在实践中被简化。城市设计的对象虽然是物质空间,但是物质空间的生成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扎实的空间演进研究,才能透彻理解空间发展的路径,对空间生成的起源、兴起和衰败有着深刻认知,才能据此解析出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特色要素。现状资源的梳理和评价也至关重要,技术路线也渐趋成熟,武夷山市总体城市设计对此予以进一步完善(图2),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增强现状评估——通过采集城市中各类人群活动的POI点大数据,借助GIS核密度分析方法,生成不同活动类型的聚集核心与人群密度,作为城市活力点的评价因子。



 图2 武夷山市现状资源评析技术路线

Fig.2 Technical route for the status-quo resources appraisement of Wuyishan City

3.1.2 优化、整合与提炼

对于现状格局,基于时空连续性的关联优化,将多维系统叠加整合。现状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格局的维育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仅满足于此,还不能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特色引导和管控需要。要在应对问题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提升优化原有的格局(图3)。自然山水格局应提升为自然生态安全格局[16];历史人文格局应将保护和利用同等考虑,从而将自然、人文和城市发展相融合;现代城市风貌格局应和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相契合,抓住未来城市之魂并优化其空间形态和品质。优化之后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格局和现代风貌格局再行整合,发现空间结构的混合、叠加和互动关系,如自然和人文混合、历史与现代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展示的空间对应等,从而形成精炼和清晰的城市总体特色格局(图4)。



 图3 武夷山市总体城市特色格局优化技术路线

Fig.3 Technical route for general city characteristic framework optimization for Wuyishan City



 图4 武夷山市中心城区特色格局优化整合提炼

Fig.4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framework of Wuyishan central city

深入研究、科学确定的特色格局,有效引领和指导总体城市设计的其他研究内容——高度分区、景观体系(如景观视廊、景观视域、天际线等)等,对于这些系统评价因子和权重的设定等起到重要影响。基于武夷山特色格局,景观体系特别强调了山体眺望体系、滨水景观天际线以及景观认知路径的引导。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对这些规划方法不再赘述。上述这些总体层面的研究成果都是风貌分区导则的衔接内容。

3.2 确定风貌分区并评价分级

总体城市设计的风貌分区不同于功能相对单一、特质相对统一的特色区(有城市称其特定意图区),风貌分区的划分主要衔接总体规划的综合功能区,进行全覆盖的整体风貌分区。根据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现代风貌等风貌资源,该区主导功能以及街区、建筑特征等,结合城市形态研究尤其是“边缘”的研究结论进行边界确定。武夷山中心城区最后共确定13个风貌区:老城综合风貌区——紧系文脉、古今共融,北城交通综合风貌区——交通引领、门户新区,文创产业风貌区——文化创新、产城融合,教育服务风貌区——活力滨湖、校园风貌,站前商贸综合风貌区——综合枢纽、城市客厅,高苏坂交通枢纽风貌区——旅游集散、综合居住,杜坝郊野休闲风貌区——绿野山岭、度假休闲,新城旅游度假风貌区——山环水绕、特色旅游,南源岭民情风貌区——绿萦水韵、民风民情,现代绿色产业风貌区——绿色引领、现代产业,下梅历史文化风貌区——彰显历史、茶商文化,星村镇旅游度假风貌区——镇村休闲、九曲新颜,山体保育区。

武夷山中心城区的城市风貌分区按照“风貌敏感度+景观敏感度”判别条件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可以确定分区在城市整体中的风貌地位,等级越高者在未来城市设计管理中的重视度应该越强。风貌敏感度分析:以山体、水体、历史人文要素资源及人工要素等为评价因子,以街区为单位对城市进行风貌敏感度分析。景观敏感度分析:以山体眺望体系、滨水天际线及其观赏点、景观视廊级别为依据,受眺望体系影响越大、包含越多景观资源、视廊级别越高的风貌区越重要。将上述三方面分析结论进行叠加,划分为极重要风貌区、较重要风貌区和一般风貌区三级(图5、图6)。



 图5 风貌分区分级技术路线

Fig.5 Technical route for determining and grading subdivided cityscape districts



 图6 武夷山市中心城区风貌分区和分级

Fig.6 Subdivided cityscape districts and its grades in Wuyishan central city

4

风貌分区导则的编制思路

和内容框架

4.1 编制思路

4.1.1 目标传递:落实总体空间结构

风貌分区导则是总体城市设计向中观层面规划转译的手段,是将总体城市特色结构、形态结构、景观结构等落实于特定分区的关键。风貌分区和分级结论反映了该分区在城市整体中的风貌定位和重要程度,分区导则的目标和重点要与此契合。

4.1.2 结构衍生:融合保护、传续和创新

总体城市设计目标在分区的落实,不能仅仅满足于上一层次结构的下沉。规划空间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分形结构,在下一层次应继续生长衍生,将相对宽泛的总体特色结构进一步明确空间指向。在上一层次结构基础上,基于保护、传续和创新融合的理念,立足分区具体问题进行空间优化,并注意系统关联和空间整合,最终形成分区的特色空间结构。这部分成果应及时反馈到总体规划中,有助于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优化;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下层次规划亦有重要指导作用。

4.1.3 指标管控:细化高度、天际线和视域

将景观体系、高度分区等涉及指标的部分在分区予以表达和落实,强调数字化刚性指标管控,以避免盲目建设导致城市重要景观体系的破坏。这部分成果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4.1.4 形态引导:引导“区边点”关键要素

基于经典城市认知要素理论,将分区结构的空间指向进一步落实到关键形态要素——“区边点”,对不同功能和高度的街区肌理、城市街道、认知边界、节点和地标等进行图文结合的设计引导。“区边点”引导,不仅对于下一层次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绿道规划等相关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管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4.2 内容框架

基于上述思路,武夷山中心城区风貌分区导则的内容框架包括风貌分区结构引导、城市开发管理控制、城市形态引导三大部分(图7)。



 图7 风貌分区导则内容框架

Fig.7 Content framework of cityscape guidelines for subdivided districts

(1)风貌分区结构引导,既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结构性研究成果,又根据风貌分区具体情况衍生发展。具体成果既包括历史人文特色格局、自然生态特色格局、现代风貌特色格局在分区的落实,也包括分区具体功能布局和未来发展定位,强调保护、传续和创新融合的特色空间结构,最终形成分区总体结构,这一部分导则表达方式以结构图示和文字相结合。

(2)城市开发管理控制,将高度分区、改造难度、景观视域和天际线管控在分区予以指标落实。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部分导则表达不能仅仅是数字,还应该结合图示,特别是景观视廊和天际线的位置需要表达,以便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此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调整。

(3)城市形态引导,对分区的关键形态要素“区边点”进行设计引导。“区”的引导,指对风貌分区的典型街区肌理和形态进行引导,将作为形态组团骨架的街道放在“区”引导部分;“边”的引导,指对于空间认知起到边界作用的山边、水边和路(干道)边进行引导;“点”的引导,指对于重要道路交叉口等节点、公园广场等活力点以及城市建筑地标等进行引导。风貌分区的结构衍生成果和指标管控数据,是“区边点”的引导依据;而“区边点”的具体引导内容,则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历史研究、现状情况,并围绕风貌分区目标定位进一步深化。这一部分导则表达方式比较多样化:“区”的导则以形态引导图示和文字结合进行表达;区内街道和边界性道路等“边”的导则借鉴近年涌现的城市道路导则的研究成果[17~19],除了以结构图示和文字结合进行表达外,还应根据情况增加断面引导、天际线引导或界面引导图示;“点”的导则以结构图示和文字结合进行表达。


5

案例:

武夷山市老城综合风貌分区导则

5.1 目标定位

老城综合风貌区在风貌分区评价分级研究中是“紧系文脉,实现古今共融”的极重要风貌区,对于风貌引导有很高的要求。其位于中心城区最北部的小武夷山与崇阳溪相夹的平坦地带,城市特色格局定位是保持山水格局和历史人文的重要区域,也是老城风貌和现代城市特色交融发展的重要展示区。现状包括办公、居住、商业商务、文化教育等功能,历史水系清献河及崇阳溪沿岸分布有较多历史资源点。在总体规划中,老城区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强调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并重,依托旧城格局、清献河、南门街历史地段发展文化旅游功能。

5.2 风貌结构引导

在落实总体城市特色结构、城市形态结构、开敞空间结构、景观体系结构等基础上,基于保护、传续、创新的理念,结合总体规划中该分区的发展愿景和功能定位,衍生发展出该分区的风貌结构;既落实传统街区保护,又促进现代功能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图8)①。



 图8 武夷山市老城综合风貌分区导则

Fig.8 Cityscape guidelines for subdivided district – Wuyishan old district

(1)总体结构:周边小武夷、城东绿带、城南绿带及崇阳溪形成水绿环抱的空间格局,老城内部则沿清献河形成活力街区,构筑现代与传统的互动网络,沿线串联多节点。

(2)三大特色组团:包括老城组团、崇安古城组团、南门街组团三大组团,分别展现现代功能风貌、以清献河为依托的老城风貌和南门街历史地段风貌。

(3)历史文脉路径:历史文脉路径以清献河为依托,由清献坝起,至南门街北侧汇入崇阳溪止,沿线整理现有微细路网形成有特色的小街区模式,由北至南分别形成“商业水街—公园水景—历史文化水脉”的特色活力脉络。

(4)现代与传统互动网络:由东峰街—西林街—武夷大道南段—上洲路—百花路串联而成外环,沿线由历史文化功能转向现代商业功能,继而至山体沿线再转向文化娱乐功能;由清献河—南门街—武夷大道形成内环,以历史文化展示和商业为主。内外环之间形成由山体至水体、彼此呼应交织的互动网。

(5)片区节点空间:沿清献河沿线串联文庙棂星门、革命英雄纪念碑、古民宅等多处历史文化资源点;在武夷大道与环岛西路交叉口形成片区商业中心节点,在古城南侧滨河一带及环岛西路、百花路交叉口形成次级商业中心;环线及主要线路交叉口形成现代风貌节点、公园绿地节点及景观观赏点。

5.3 开发管理指标导控

细化高度分区、改造难度、景观视域和天际线管控在老城综合风貌分区的指标落实,形成对于开发管理的指标性管控要求,为下一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导则表达不仅仅给出指标结论,而是将图示语言和指标相结合,为控规进一步考量修正提供方便(图8)。

5.4 “区边点”形态引导

5.4.1 “区”的导控

“区”的导控包括传统保护街区、公共服务街区和现代居住街区。传统保护街区延续原肌理尺度,保护有价值和特色的建筑和空间环境要素,公共空间局部整治提升,街巷体系按“一条主街、枝状延伸”、建筑肌理按“细密有序、院落组合”进行组织。公共服务街区延续现状“沿街布置、底层商业、办公居上”的基本格局,商业设施临街面妥善处理好建筑前区、设施带、公共家具和步行通道的关系。现代居住街区整体按照“顺应街巷,行列排布,组团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1)中等尺度街区,行列式布局,以多层、小高层为主。(2)小尺度居住混合,沿街、沿溪线状展开,延续传统低密度格局,形成灵活有序的街区肌理(图8)。

对于传统保护街区内部的街道,基于各段落的特色进行了街道断面和要素引导。清献河步行街:北段——宽5m,其中河道宽1.5m位于侧边,其余空间设置宽1.5m步行通道和宽2m的休息设施带,两边为1~2层居住建筑,局部设商业门面;南段——宽14m,河道居中宽2m,两侧各辅以宽2m的设施带和宽3m的步行区,建筑外侧留出建筑前区,适用于商住混合、以商业步行街为主的地段,两侧可设置6~7层居住建筑,底部1~2层可设商业服务网点。南门步行街:街道宽8m,中间为4m宽步行通道,两侧为2~3层民居,居住建筑前各留有2m宽流动摊位区(图9)。



 图9 武夷山市老城综合风貌分区“区”内街道引导

Fig.9 Cityscape Guidelines for Wuyishan Old District: Guidance for Streets in the “District”

5.4.2 “边”的导控

结合风貌分区特色结构以及高度和景观管控要求,进一步明确各“边”的管控目标,从而选择界面引导、天际线引导还是特色断面引导。老城综合风貌区的山边,主要控制小武夷保护边界及百花路沿街形态,保护山体生态完整性,优化小武夷山体沿线环境质量,沿山设置3条绿楔渗透到老城;沿百花路进行建筑高度控制,整体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五九路与百花路交叉口建筑高度上限24m,环岛西路与百花路交叉口建筑高度上限36m,并留出适当的山体观赏与绿地广场空间。老城综合风貌区的水边,主要控制崇阳溪沿岸形态,沿线建筑以居住功能为主,传统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内,现代居住建筑高度不超过24m;老城段滨水驳岸以硬质步行驳岸为主,设置慢行绿道系统;沿河绿带宽度总体控制为50~150m,沙古洲段可稍窄,但最小宽度不应小于20m。老城综合风貌区的路边,主要控制武夷大道断面,武夷大道宽40m,双向六车道,以绿化带分割,两侧留出宽10~12m步行带及商业前区,提升道路空间的现代感和品质(图8)。

5.4.3 “点”的导控

老城综合风貌区主要控制武夷大道与环岛西路交叉口,妥善组织交通,并在百花路、迎宾路与武夷大道交叉口设置山体眺望点。公园广场方面,列宁公园强调红色文化内涵,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核心形成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地及市民活动地;西门公园以清献河为主脉呈线状展开,沿河设置滨水步道及休闲游憩设施。城市建筑地标设定高层建筑海晟国际酒店,辅之以千年祭为主题的标志广场,周边以酒店、商业等为主(图8)。


6

结语

总体城市设计就是要凸显城市特色,在城市整体层面促进自然和人工要素融合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一体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总体城市设计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作用,强调风貌分区导则编制的前提性基础工作还是在于特色研究和基于特色引领的系统导控。而为了和总规衔接并便于指导其他规划,风貌分区导则要重视对接土地利用规划以有明确的空间指向性,并且结论要精炼清晰;导则编制内容兼具结构引导、指标细化和形态管控,综合运用图示语言和文字说明,便于其他规划与之对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优化。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将逐步建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全挂钩的工作体制,改革完善规划管理工作。总体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由规划管理部门牵头,承接不同类型规划任务的编制单位之间的直接交流是非常有益的。武夷山市规划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牵头和组织作用,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团队和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绿道规划等承接单位之间进行了多次直接会议和网络线上交流,这种交流比单纯的线下成果交流更为直接有效。对于共同关心的中心城区空间特色和引导内容集思广益,通过多次商讨逐渐达到了共识。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成果已经体现于同期编制的总体规划,并用于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编制。

总之,决定城市空间品质的是复杂的审美、文化、经济、社会和制度因素。总体城市设计明确的是城市总体特色和整体结构,风貌分区导则将其传衍至各个分区。后续在实践中真正提升空间品质,还需要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规划建筑景观等各类设计机构、开发单位、社会公众在共识之下的持续协同。

( 感谢武夷山市规划局全过程的支持,规划局对于该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也是本项目成果得以致用的关键。)


注释

① 图8引自项目的精简文本,有利于在有限篇幅内体现导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项目完整文本中的导则采用图文结合的表格格式,便于管理部门查阅详细信息。



参考文献

1 扈万泰,郭恩章. 论总体城市设计[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1(6):99-104.

HU Wantai,GUO Enzhang. A Study on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J].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1998,31(6):99-104.

2 蔡晓丰.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 上海:同济大学,2005.

CAI Xiaofeng. Analysis and Regulation on City Style and Feature[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2005.

3 金广君,张昌娟,戴冬晖. 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J].城市建筑,2004(6):66-70.

JIN Guangjun,ZHANG Changjuan,DAI Donghui.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Urban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nggang District,Shenzhen[J].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04(6):66-70.

4 王建国,阳建强,杨俊宴. 总体城市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无锡案例的探索[J]. 城市规划,2011,35(5):88-96.

WANG Jianguo,YANG Jianqiang,YANG Junya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A Case Study of Wuxi[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35(5):88-96.

5 王承慧,孙世界,阳建强. 城市总体特色格局建构方法——以南京浦口中心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1,27(4):39-51.

WANG Chenghui,SUN Shijie,YANG Jianqiang. Building General City Character Framewok: Nanjing Pukou Central City Conceptual Urban Design Example[J]. Planners,2011,27(4) :39-51.

6 陈雨,张晋庆. 分类、分级落实总体城市设计目标技术方法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2012(7):124-127.

CHEN Yu,ZHANG Jinqing. A Hierarchical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Implementation System[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2(7):124-127.

7 方豪杰,周玉斌,王婷,等. 引入控规导则控制手段的城市风貌规划新探索——基于富拉尔基区风貌规划的实践[J]. 城市规划学刊,2012(4):92-97.

FANG Haojie,ZHOU Yubin,WANG Ting,et al. Introducing Regulatory Plan Guidelines into Cityscape Planning: The Case of Fulaerji Cityscape Plan[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2(4):92-97.

8 戴慎志,刘婷婷. 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方法探索[J]. 城市规划学刊,2013(4):101-108.

DAI Shenzhi,LIU Tingting. A Study on Cityscape Planning System and Planning Methods from the View of Adminis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4):101-108.

9 赵勇为,叶伟华. 当前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探讨[J]. 规划师,2010,26(6):15-19.

ZHAO Yongwei,YE Weihua.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Implementation[J]. Planners,2010,26(6):15-19.

10 张庭伟. 城市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设计问题:关于城市设计原则的讨论[J]. 城市规划汇刊,2001(3):5-10.

ZHANG Tingwei. Urban Design in Rapidly Growing Cities in China: Issu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s[J]. Urban Planning Forum,2001(3):5-10.

11 克莱芒 P. 城市设计概念与战略——历史连续性与空间连续性[J]. 世界建筑,2001(6):23-25.

CLEMENT P. Urban Design Concept and Strategy,Historic and Spatial Continuity[J]. World Architecture,2001(6):23-25.

12 李明,朱子瑜. 城市风貌规划的技术解读与思考——以黑河市为例[M]//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094-3101.

LI Ming,ZHU Ziyu. Interpretation and Thinking on Cityscape Planning Techniques[M]//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 City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Annual National Planning Conference 2009. Tianj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09: 3094-3101.

13 白敏. 统领·管控·示范——《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解读[J]. 规划师,2015,31(9):45-50.

BAI Min. Guidance,Governance,Paradigm: Fujian Cityscape Planning Guidelines[J]. Planners,2015,31(9):45-50.

14 何子张.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的必要与可能——厦门新站片区建筑风貌规划的困惑与体验[J]. 新建筑,2010(4):118-121.

HE Zizhang.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Architectural Style Planning in Urban New Districts[J]. New Architecture,2010(4):118-121.

15 李敏稚.楚雄州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导则体系建构[J]. 规划师,2016,32(2):71-76.

LI Minzhi. Chuxiong Architectural Feature Urban Design Guideline[J]. Planners,2016,32(2):71-76.

16 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J]. 城市规划,2008,32(3):87-92.

YU Kongjian,XI Xuesong,WANG Sisi. Cityscape Plan Based o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Cityscape Planning Research of Weihai,Shandong[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8,32(3):87-92.

17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Z]. 2016.

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Bureau,Shanghai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Commission,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Street Design Guidelines[Z]. 2016.

18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Z]. 2017.

Nanjing Planning Bureau. Nanjing Street Design Guidelines[Z]. 2017.

19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Global Street Design Guide: 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M].Washington: Island Press,2016.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