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空间格局和资源要素规划布局

2021-09-17             


01 城市概况

上海位于北纬31 度、东经121 度,地处长江入海口,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全市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2428万人,GDP总量3.8万亿元。上海市现辖16个行政区,其中浦东新区横跨中心城和郊区,黄浦、静安、长宁、徐汇、普陀、虹口、杨浦这七个区位于中心城,闵行、宝山、崇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金山这八个区主要位于郊区。

上海的城市中心在人民广场,坐标原点位于国际饭店。城市的空间圈层主要以外环线和内环线为界划分,内环线以内是中心城的核心区,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占整个上海市域范围的1/60;外环线以内是中心城,面积为664平方公里;外环线以外是郊区。

黄浦江和苏州河穿城而过。黄浦江全长约113公里,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它由南向北将上海分成了浦西和浦东两大版块。苏州河专指上海境域河段的吴淞江,长度约为50公里,它贯穿了浦西地区。

  

 

// 图1 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 图2 上海市空间圈层示意图

 

02 空间格局优化

当前,上海正处于城市空间格局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遵循“区域协同、功能提升、生态约束、交通支撑、以人为本”的思路,对城市空间格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规划形成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市域城乡体系,并将城镇圈作为郊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塑造超大城市集约高效、开放紧凑的空间格局。同时,着眼于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虹桥国际商务区将成为上海空间格局中重要的两翼。

 

 

// 图3 上海市域城乡体系规划图

 

1  提升主城区的功能能级 

主城区由中心城和主城片区组成,共同发挥全球城市功能作用。中心城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进一步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同时,将中心城周边的宝山、闵行、虹桥、川沙等四片承担部分全球城市功能的地区,作为主城片区,突出与中心城的功能协同互补发展。

 

2 培育新城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 

规划以沪宁、沪杭、沪湖、沿湾、沿海等区域重要功能廊道为依托,聚焦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新城,将其培育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综合性节点城市,全面承接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此外,推动金山滨海地区和崇明城桥地区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门户型节点城市。

 

3 以城镇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针对上海郊区,依托城镇圈策略实现城市化地区与乡村郊野地区的统筹发展。将新城和重点新市镇作为城镇圈的核心城镇,按照30-40分钟交通出行可达为半径确定城镇圈范围,统筹周边一般新市镇、集镇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产城融合、资源互补、服务共享。

据此,全市划分识别24个城镇圈,分为综合发展型、整合提升型和生态主导型三类。其中,有3个城镇圈涉及跨省界统筹,即嘉定安亭-青浦白鹤-江苏昆山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新埭、崇明东平-江苏海门海永-江苏启东启隆。

 

 

// 图4 城镇圈组织模式

 

4 以新片区和示范区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 

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东南,包括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及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位于上海西侧,规划范围包括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建设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新片区和示范区将共同发挥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区域。

 

03 资源要素规划布局

 

1 科技创新要素 

应对全球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上海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培育城市创新能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科技创新资源高度密集,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空间。重点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成为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其次,依托紫竹、漕河泾、杨浦、市北、嘉定、临港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城和重要产业基地,形成创新功能集聚区,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同时,促进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形成融合科技、商务、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型科技商务社区;结合城市更新和工业用地转型,发展规模适宜的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成长空间。

 

 

// 图5 上海市域科技创新布局规划图

 

2 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赋予上海一种“马赛克”拼贴式的特征,历史性空间与当代性空间要素叠合,经世界文化和本地传统的杂糅转化,最终形成了独特、丰富、多样而又融合的城市空间景观。为了保护城市空间底色,彰显历史环境整体风貌,上海综合考量建成区的历史演变及形态特征,划定“历史城区”,完整保留城市肌理、街巷尺度、绿化植被、建筑风貌等原真的历史信息。同时,积极保护市域范围星点密布的历史城镇和历史村落,提炼出古树、古桥、古井、古民居、古寺庙等特色元素,传承人文风俗。此外,拓展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增加风貌保护街坊、风貌河道等保护类型,增补地下文物和水下文物,以及石库门里弄住宅、工业遗产、工人新村、传统校园、历史公园等要素,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

 

 

// 图6 上海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

 

3 生态网络 

长江、东海以及太湖流域水系的发展构筑了上海“滩、湾、湖、岛”的生态基底,孕育了“农林水复合、林田湖相间”的生态特色。为全面提升生态品质,上海在构建生态网络体系时首先注重对于四大生态区域的保护和提升,包括崇明生态岛、淀山湖、长江口及东海海域湿地区和杭州湾北岸。在市域范围内,构建“双环、九廊、十区”的网络架构,即通过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锚固城市组团间隔,防止城市蔓延;在“双环”之间通过生态间隔带实现中心城和外围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依托9条放射状的生态走廊构建市域生态骨架,形成风道与动物迁徙通道;围绕10片生态保育区加强各类生态要素的融合发展,形成市域生态基底。此外,面对市民对大型郊野生态休憩空间的需求,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0处以上郊野公园(区域公园),目前已开放7座,即广富林、青西、廊下、长兴、嘉北、浦江和松南郊野公园。

 

 

// 图7 上海市域生态网络规划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R].2017.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2035: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3、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

 

总策划:

熊  健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孙  娟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屠启宇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者:

阎力婷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