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静安段一河两岸地区城市设计

2021-09-17             

静安一河两岸地区位于上海中央活动区北缘,总面积4.3平方公里,河道总长3.1公里,其中双岸岸线1.6公里。这里曾是城市生活的中心,保有记录近现代上海金融业发展、民族资本兴起、传统居住空间等丰富历史遗存,是人们阅读这座城市的绝佳走廊。

上海市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后,苏州河静安段一河两岸成为空间缝合和功能整合的核心区域。城市设计于2016年12月启动,至2017年10月完成。



图1:项目区位图

一、目标与设计理念

对标国际著名滨水区,彰显苏州河在空间尺度、文化内涵和功能能级三方面的特征,城市设计提出“苏河文化之旅”的总目标,延续人本关怀和文化复兴的理念,将一河两岸打造成滨水活动中枢、文化艺术地标和市民休闲地带。



图2:设计目标


二、方案综述

城市设计在有限的滨水空间内,针对“道路成网络,慢行不连续;跨河有桥梁,步行不友好;滨水有河岸,空间不亲水;历史文蕴厚,现实体验弱”等突出问题,重点探索了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与精细化设计的融合。包括:



图3:现状问题综述


1、增强慢行网络连接性

细化滨水空间与腹地功能的活动联系,从而贴近步行活动需求流向,通过街道、通道、桥梁,系统连接重要公共建筑、历史地段、公园绿地和轨交站点,形成地区步行网络;疏解滨河机动车通行,组织单行交通,将释放出的空间用于设置连续贯通的散步道、慢跑道和休闲骑行道;重点便利两岸步行活动联系,通过新增步行桥4座,联络轨交站点、历史地段等核心区域,形成两岸活力慢行的无缝连接。



图4:地区步行网络



图5: 单行交通组织示意图



图6:滨水慢行功能示意图



图7:滨水道路非对称断面



图8:滨水道路非对称断面效果



图9:跨河桥梁分布图


2、提升步行环境亲水性

通过抬高滨水道路、降低桥梁标高、增设开放空间的整体方案,营造便捷、舒适、亲水的滨水空间。

适当抬高滨河道路标高,降低地面和防汛墙的高差,有利于增强滨水空间亲水性,营造可凭栏观河的视觉感受;同步配合跨河桥梁标高的降低,桥梁平接滨河道路变得可行,使岸到岸的步行更舒适便捷。



图10:滨河控制点竖向



图11:昌平路桥头竖向衔接示意



图12:北苏州路抬高剖面分析与效果示意


3、塑造滨河岸线多样性

将空间宽窄不一、腹地功能各异、建设动态各不相同的岸线分为六个区段,提出19个控制断面。

在沿岸空间较宽的共和新路段,通过两级防汛墙和高差过渡,形成开敞,有空间纵深的亲水岸线,配合标志性建筑,形成活力节点;在四行仓库等空间有限的历史地段,则保留历史建筑前道路标高,适当抬高防汛墙一侧空间标高,形成视觉亲水的直立式驳岸;在宝矿三期等新建区段则整体抬升第一界面地块和滨河道路标高,将滨河空间整体设计,同时做好与现状岸线的标高过渡;而在不夜城工业园段则适当恢复其历史环境,提出内挖港池的设计,形成特殊的亲水岸线,形成直立、退坡、生态亲水、港池内凹等丰富多样的岸线形式。



图13:滨河岸线类型分布



图14:多样岸线类型


4、促进历史地段形成新旧融合的风貌

(1)强调整体保护。在历史建筑、风貌道路和风貌街坊的基础上,强调本体和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在此基础上引导东斯文里片区、太和坊、不夜城工业园等历史地段的有机更新,推动以人文为导向的复兴。



图15:历史风貌要素分布

(2)突出新旧融合。通过织补街区肌理,延续建筑体量,引导立面色彩,形成新旧融合的滨水建设风貌。

在东斯文里地块,延续传统里弄肌理,在其中织入南北向,从大田路至梅园路的重要公共活动脉络,通过桥头广场、共享庭院和公共通道的设置,实现传统空间基质与现代功能的融合;



图16:东斯文里肌理织补与体量延续

在太和坊地块,则在充分调研评估基础上,通过局部新建,提升地区交通网络、地下停车和功能容量的不足,增强街区功能活力;



图17:太和坊、72、73街坊方案示意

不夜城工业园则恢复历史港池岸线,增强滨水景观多样性;跨河连接M50产业园,接续地区慢行活动系统;同时延续现有工业厂房和苏州河的空间关系,通过局部新建引入文化创意功能。



图18:不夜城工业园方案示意

三、项目特点

本次城市设计聚焦步行化环境提升,在历史整体性保护和功能更新活化的框架下,总结并实践了步行网络构建、步行空间整合以及亲水性改造三方面的设计策略,项目特点如下:

(1)强调因地制宜,延续并丰富了苏州河滨水的多样性。涵盖了岸线形式、空间界面、功能业态等多个方面。

(2)倡导尊重历史,新旧融合的文化观念。强调保护城市的物质文化遗存并使之适应现代生活,沿承城市的文化传统并使之融入当代城市,对类似城市中心滨水地区具有指导意义。

(3)尊重步行权利,探索了滨水区步行化环境的全要素设计框架。在以往苏州河沿线城市设计基础上继续深化,从中观的步行网络落实到微观的步行环境提升,增强了步行化环境的可实施性。


伟大的河流孕育伟大的城市,愿苏州河重归上海城市生活的中心!



本项目由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设计分院承担,会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主要参与人员有吴佳、莫霞、苏功洲、罗镔、王林林、苗若晨、董瑜、王慧莹、吴炳怀、李佳静、桂寅、薛素娟、魏沅、王晓薇、于淼。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