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彤宇 许凯:从建筑学科核心要素谈城市设计专业建设

2021-09-18             

设立城市设计专业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的成效举世瞩目。这个时期城市规划逐渐形成一整套从设计到建设到管理的流程,对中国城市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随着中国城市从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到精细化发展时期,同时大量城市既有城区也亟待更新完善,各方面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城市设计工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随后,住建部组织起草《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城市设计技术导则》,并于2017年3月颁布实施,由此明确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切实推进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城市发展的转型对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2017年召开的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都指出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并设立了两批共37个试点城市加强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在此背景下,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院都承接了大量的城市设计项目,包括新城开发、旧城更新以及其他城市重要区域的空间形态设计、街道设计等,城市设计的专业人才也因此成为热门需求。从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来看,专门化的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建设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失去了适合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从类型的多样性到结构的复杂性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只见楼宇、不见城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城市建设的普遍评价。试想,为什么那么多城市人在住进更舒适的住房之后,却反而怀念起往昔的生活——路边的早餐、街头巷尾的儿童玩耍、邻居的闲聊和交流?是因为这些在今天的城市里已不太找得着了。现实是,小区的大面积绿化里有的是阳光,城市的大路宽阔笔直,大广场又如此空旷,却似乎都不是适合那些活动的场所。失去了这些空间,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栖身。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中国城市曾经孕育了伟大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式。无论是《清明上河图》里承载的功能复杂而丰富的街道,还是现存的上海里弄和北京胡同,都是被广为认可的。这些空间形式承载了中国的城市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今天,尽管仍有一些从历史文脉中被割裂出来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着,但大部分历史城区的空间整体已经被极大地破坏了。空间消失了,文化传承更无从谈起。


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必须从“扩张”走向“提质”,这是由目前迫在眉睫的内在需求推动的,也会是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在这个时刻,中国政府提出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并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动(召开中央办公会议、设立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等),可以被认为是对过去一个阶段的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对改变现状的极大预期。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导致中国城市建设问题的很多原因,但是从事设计的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因为我们城市建设的蓝图就是由规划师和建筑师们协作完成的。如果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问题单方面苛责于房地产开发的逐利,或者是政府决策的失误,却忽略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本应起到的作用,这是有失公允的。但规划师和建筑师们对此也感到非常迷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设计对象都是非常明确的:前者是论证城市的发展需求并为未来配备资源,导向对城市的运作系统(功能、交通、景观、用地等)的谋划和图纸;后者则是在既定的基地和技术条件下为了满足具体功能的单体建筑或者建筑群体。而我们这里讨论的城市空间——人们可实际感知、使用的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积极关联的空间,却似乎都不在他们的工作范畴里。


事实上,我们最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今天中国最好的那些城市设计案例,都是在“理解城市规划的建筑师”或是“有建筑设计素养的规划师”手底下完成的。这类设计师的职业技能养成,往往在于个人的兴趣使然,或者具有跨专业的背景。这类设计师在建筑师和规划师中出现的概率之低,让我们不得不提问,是不是我们已有的专业设置和相应培养存在着问题?面向城市空间营造的专业,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应的人才,又如何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想要提出如下的三个观点:


第一,尽管城市设计的知识体系和建筑学或城乡规划专业有很多交叠的方面,但它的核心任务既不是面向单体建筑的设计,也不是面向各种资源的配置,而是面向城市空间的营造;并且,被营造的城市空间是具体的和独特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设计”的结果。因此,城市设计所涉及的知识是有完整体系的,也是独特的。


第二,城市设计的知识体系,是应该被传授的。理解城市规划的建筑师或是有建筑设计素养的规划师不应该是个例,而是应该将主动培养这样的人才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中国城市发展从扩张到提质的内在需求。


第三,城市设计的知识体系,也是能够被传授的。该知识体系围绕城市空间营造的核心,涉及从城市建筑到城市要素和城市系统等侧重角度不同但相互关联的多个方面,与相应的“城市设计分析技术课系列”和“城市设计原理课系列”配合传授,能够实现较好的培养效果。


同济大学顺应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对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科研平台、国际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办学条件,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申请设立城市设计本科专业,并于2020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首个城市设计本科专业。


2

城市设计专业学科背景及渊源

围绕着如何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各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想法,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城市设计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专业,是在研究生阶段设专业还是本科阶段开始就设专业,城市设计专业的核心知识或知识体系是什么,与其他建筑类专业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怎么教,等等。虽然想法和意见各不相同,总体上对于专门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是具有共识的。朱文一教授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内容后提出,在研究生阶段设置城市设计专业是必要和可行的[1],并对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学提出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


城市设计一直是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城市设计也往往被理解为建筑学专业的一个拓展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人才则是取得建筑学专业学位后由硕士阶段培养的某个方向的专门化研究人才。虽然对城市设计专业设在哪个阶段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扎实的建筑与城市相关知识是从事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必要基础。国际上许多知名院校在城市设计专业教育上有不同的模式,有以建筑学作为背景设置城市设计,也有以城市规划作为办学背景,而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等多学科高度融合是城市设计专业的常见情况。在学位的设置上,城市设计专业多为硕士阶段教育,也有一些院校把城市设计作为职业学位或“后”职业学位[2]。总之,城市设计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是普遍的共识,如何设置学位和进行教学,则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从中国的学科、专业管理来看,学科分类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主管部门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而专业分类则主要针对本科教育,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进行修订,一级学科由原来的89个增至110个,建筑学(0813)、城乡规划学(0833)、风景园林学(0834)都是一级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原来曾是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此次修订时调整为一级学科[3]。而在本科专业分类中,建筑学(082801)、城乡规划(082802)、风景园林(08280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082804T)都属于建筑类(0828)专业[4]。在这个大背景下,同济大学从建筑类专业设置的总体架构出发,申请设立城市设计本科专业,于2020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编号为“082806T”[5],其中T表示是特设专业,主要体现为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而培养专业人才。




中国现行建筑学科专业体系


从广义上讲,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室内设计、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市设计等专业同根同源,都是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中人工环境营造的学科,但是这些专业都有其专门针对性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处理专业问题的流程和方法,也需要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城市设计专业,大家普遍认为最为接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但是在各自研究对象上有所不同。城乡规划专业以“土地”为研究对象,在一定人口规模下,处理土地利用及资源配置问题。建筑设计是以“建筑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处理功能分区、流线组织、空间及形态塑造、物质载体的结构、构造及材料建构及营造等问题。而城市设计则是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处理各类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制订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性导则。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在思考专业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对于使用者这个主体的思考角度有较大差别。城乡规划中使用者的概念是人口,是计量单位,以此为依据来安排所需要的空间及其联系(交通)以及各类资源在土地上的有效配置。在建筑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们对建筑物具体使用功能的要求和对空间的感受与体验,因而使用者是比较具体和确定的,而把城市要素作为外部条件和前置条件。城市设计主要关注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需求,把建筑物作为城市要素之一和塑造城市空间的物质载体进行整体性的考虑(当然也可以延伸进入建筑内部空间),城市设计中对使用者的考虑,更多的是关注其普遍性的行为、心理等特征与场所营造的关系。同时,使用者与城市空间和场所之间有互动关系,即什么样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场所,什么样的场所也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使用者组成(社会结构)。


建筑类几个专业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中相关知识的着眼点和重点有所不同,思考问题的切入角度不同、研究对象的尺度和层面不同,因而与之相应的设计流程、工作方法、专门化的分析方法、专业工具、表达方式都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正是设立本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所在。而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的侧重点也会因为研究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以及专业设计流程和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相对城乡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传统和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城市设计途径和方法,需要有特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法。因此,城市设计并非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简单叠加。


城市设计专业与建筑类的现有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都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有较大的区分度。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城市设计更注重城市的空间形态与人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强调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建筑学相比,城市设计更注重由各类建筑物(建筑群)所创造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户外空间),更强调建筑在塑造城市空间过程中的作用;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城市设计中对于环境设计的关注聚焦于公共环境的营造,更强调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等)、街道、广场以及建筑物的关系;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相比,城市设计中对于建成遗产保护的关注点更强调保护的策略以及与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的关系。


3

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体系

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见表1)[6-7],这是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标准的要求。表1中的第三栏“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同济大学在申请专业时总结城市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加以提炼所形成的。


表1. 建筑类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设计)知识体系




从本质上,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设计各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结构是同源的,都是关于人工空间环境创造的相关知识。其知识体系包含四个方面,即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工具性知识方面,都需要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写作等,只是在各个专业教学指导标准中的表述略有不同。而人文社科知识方面,建筑类各专业通常都包含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辩证法等大类通识,也包含艺术通识;另外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更注重哲学、文学、艺术等,城乡规划比较注重社会学、经济制度、法治制度等,而城市设计专业除了关注社会学、经济学、法治制度等,更注重行为心理方面的知识。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几个专业都需要数学、物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工程学等,作为工科学科的必备基础知识和通识,对于进行专业的深入科研来说,应用数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各个专业在教学中区别最大的还是专业知识,但是在专业指导标准中,都描述为各个专业自身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且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知识要求中提及城市设计和室内设计,以及了解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城乡规划的专业知识中也包括了空间形态、美学、设计技法等。而城市设计的专业知识中也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可以看到,建筑类各专业的专业知识中都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在专业设计上又有各个专业自身的特定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以及相关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把建筑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画成一个由核心向外延的图解。建筑类各个专业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整体上是一个大的集合,但在每块知识上根据具体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有所侧重。例如,建筑学主要研究人在建筑空间内部活动时对具体使用功能的要求,对于建筑使用功能的组织、流线的安排以及空间氛围的营造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同时对于建筑的外部形态的塑造也要结合相关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物理性能的要求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需要对建筑结构、构造、材料、建筑物理和建筑设备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对建筑设计的这些内容只需要基本了解,并能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所考虑的空间状态能够满足建筑单体的使用要求即可。而对于城市设计专业来说,重点是学习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特点和对空间的需求以及感受,对建筑设计内容的了解可能需要比规划多一些,但对于具体的结构、构造、材料以及建筑的物理性能和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只需要了解并能考虑到相关的空间要求即可。因而,这几个专业是在大的知识圈内去重点选择所需要的知识重点。




建筑类专业知识体系图


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人都不可能学会全部的知识去解决所有可能的问题,成为像达·芬奇那样的人。在知识爆炸和分工细化的时代,只要有专门的任务等待人们去解决,就会产生针对性的专业。城市设计专业的设立,就是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面对大量性的城市精细化建设任务和城市更新任务的迫切需求而应运而生的。这个时候如果还犹豫,那就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4

城市设计专业建设(教学体系及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在建筑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城市设计本科专业的定位(即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城市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设计方法,了解各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获得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训练,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开拓者,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在专业培养的体系中预留了与硕士阶段的一贯制培养接口,由于建筑学科其六个方向中本来就包括了城市设计方向,因此,可以实现城市设计人才从本科到硕士的无缝衔接。


根据目前教育部对于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对接工科《华盛顿协议》的国际认证要求,将城市设计专业设置为四年制工科,本科毕业授予工学学位。本科毕业基本学分要求见表2。


表2. 城市设计专业毕业学分要求




在城市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主干学科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技术、建筑技术科学。核心课程包括设计系列课程、理论系列课程和技术系列课程。其中:1)设计系列课程包括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城市建筑Ⅰ、城市建筑Ⅱ、城市设计Ⅰ、城市设计Ⅱ、专题城市设计(结合科研和工程实践相关问题)、毕业设计;2)理论系列课程包括城市与建筑概论、城市与建筑历史、城市形态学、城市设计原理、城市设计理论;3)技术系列课程包括城市分析方法与工具、建筑与城市法规规范、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等。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教学学期的关系,体现了“一干三枝”的总体结构特征,即主干设计课程系列,及城市设计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设计技术三个支撑课程板块。




城市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图


设计课核心环节的设计是进行从城市单元(建筑)到街块、街道、街区再到城区的循序渐进的设计课程系列,包括从一年级的大类设计基础一直到毕业设计的整个城市设计专业课程。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从二年级开始,以城市建筑为主题,把城市设计的理念、方法融入建筑设计教学。二年级上的“城市建筑Ⅰ”主要完成建筑空间原理的教学内容,包含小型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原理、方法以及建筑形态塑造与功能的关系等,重点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任务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二年级下的“城市建筑Ⅱ”主要完成根据各类型城市建筑的基本功能组成、流线组织特点、结构选型、建筑体量与容积率、建筑密度、退界、高度控制等规划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若干具体建筑设计。三年级开始即进行循序渐进的城市设计教学。三年级上的“城市要素”设计,主要包括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城市街块、城市街区等设计;三年级下则是“城市的系统”,以1 km2城区的城市设计,学习掌握城市土地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绿化水系系统、开发强度系统、建筑高度分布系统等,同时结合建筑、城市规划法规的学习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知识,学习城市设计导则制订的相关设计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设计和导则。四年级上则结合相关主题,进行城市设计专题设计,包括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绿色生态城区城市设计、数字城市设计等。毕业设计则结合城市设计实践项目,完成一套完整的城市设计。




左图:首届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班级

右图:城市设计基础——城市建筑设计作业




左图:城市设计基础——城市建筑设计(空间原理)作业展

右图:城市要素设计(城市街区形态)作业示例




城市设计的系统(超级步行街区)作业示例




专题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作业示例


从本科到硕士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建筑类各个专业学生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跨专业选择。城市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可以从本科专业延续到硕士城市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城市设计专业(方向)也可以接收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其他方向,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研究生。还需要关注的是城市设计专业的本硕一贯制培养,在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则是城市设计的专题设计,可进行各类专题的城市设计,以培养特定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如历史城区保护、生态化城区城市设计、数字化设计等。


当然城市设计专业的建设也将随着城市设计的实际需要而不断拓展其外延,新的知识也将被不断创造,但其核心内涵则永远是以人为核心,创造适合人们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场所,营造环境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5

结语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为了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必要培养专门人才。城市设计专业的设立,正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精细化、高品质发展阶段的迫切需求。一方面,从建筑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建筑类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出发,建立城市设计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将为中国未来城市设计专业持续不断培养专门化人才探索一条可操作的路径。同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将丰富和完善城市设计学科,使学科建设更持续深入、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专业的建设,也为我们现有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等专业的教学带来启发性的思考;城市问题是建筑学科不可回避的问题,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中所创造的新知识不仅能推动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为建筑类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片来源: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1] 朱文一. 论我国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城市设计,2016(05):109-113.

[2] 叶宇,庄宇. 国际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浅析——基于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J]. 国际城市规划,2017(01):110-115.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附件1: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Z]//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教高函〔2020〕2号.

[6]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