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洁:城市设计——从西特、塞特到中国

蔡永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1
城市设计的困境
我的确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困惑。别人也许会说我是从事城市设计的,我还真不敢说。刚回中国的时候踌躇满志,想做点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就打退堂鼓了。当今天城市设计成为热点话题时,才又重新焕发起热情。前些年,我们学院为研究生组织了一个“建筑学学科前沿”系列课程,我负责讲授城市设计前言。我临时抱佛脚,查阅资料,想看看城市设计的定义,结果查到好多相似而又不确定的定义,看了那么多定义之后自己倒是有些糊涂了。显然,城市设计这个领域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今天的中国,城市设计领域急需“扫盲”。大家坐在一起谈论城市设计,但你常常会发现,用同样的词,理解却不一样,导致最后没法在一起讨论问题。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在项目评审或学术讨论时,大家已经改换用语,“城市规划”变成了“城市设计”,但心目中那副图画(内容和方法)还是原来“城市规划”的。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形,因为盗用定义之后,我们就可以打着城市设计的幌子继续过去粗放型建设的错误。扫盲的范围必须是全面的,首先包括学界和设计界(我们自身),还有建设方,尤其重要的是建设管理者(政府机构)。我们是不是想清楚了?我觉得我自己还没怎么想清楚。
2
关于城市设计的三本书
我只是一个与大家一起探讨的人。这里我想列举三本书,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的《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1],1889年出版,如果能阅读德文原版,效果肯定最佳。当时的书名中就已经正式使用了“城市设计”概念,可惜英文版被翻译成了“城市规划”,这可被看作千古奇冤,结果后人将城市设计的出现推迟到1952年—直到哈佛GSD创办城市设计专业。其实在1889年的德语世界里,城市设计概念就正式被提出来了,而西特也因此在欧洲建筑学界被认为是城市设计的鼻祖。西特是第一位系统地从空间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人,他当时的动机是要进行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丧失的批判,他也是对现代城市提出改造的第一人。他系统地对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以及空间品质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系统的分析,试图以欧洲中世纪的城市空间以及蕴藏在这种空间里的人文精神作为医治现代工业城市病的良方,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艺术原则”。西特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完成对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更未能建立起城市设计的系统方法,他是发现这一问题的第一人。从第一本涉及城市空间分析的《建筑十书》算起,已经过去了约两千年,他是维特鲁威之后第一个系统去探讨这个问题的人。那么第二本书呢?我最近正好在第三遍读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2],以前读的是英语版,后来是德语版。用罗西的话来讲,不能再进行缩减的元素类型,就是城市和建筑的元素类型;城市是一种拥有结构的建筑,它通过一种组织原则来呈现,这个永恒的原则可以简称为类型。欧洲传统的空间类型在今天城市建设当中意义深远,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在今天的城市设计中进行运用。罗西对城市建筑的类型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他追求一种恒定的形式价值。德国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温格斯(O.M. Ungers),相比罗西,他完成了更多的实践。我觉得他们俩最大的贡献就是类型学。我更喜欢温格斯,因为他更加抽象。以柏林火车总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为例,传统的空间类型被他提炼了出来,并被重新组织到这个区域里。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城市设计,但却因为种种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实施。克里尔(Krier)兄弟大家也知道,他们尝试对传统城市主义作出当代诠释,运用的手段仍然是传统的空间类型。相比罗西,克利尔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在操作层面又往前推进了。他们不光是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而且在空间类型上做了非常系统的归类,并普遍运用。显然,在欧洲,城市空间的类型成为进行城市设计实践的操作性工具;但我们始终难以找到他们关于城市设计的精确定义。回想之前在德国大学里做城市设计训练,做完设计之后,最后一个任务是把城市设计方案转译成B-plan(建造规划),这有点像我们的修详规或者控详规,或介于两者之间吧。做了那个建造规划以后,似乎明白了城市设计是控制空间的形态,而不是建筑。毕业以后工作了,有时候也会代表事务所参加城市设计投标,结果发现过程不复杂,德国人就是先选择空间类型(封闭街坊、行列式、设立体等),然后把这些类型组织进地块,必要时再加入重要建筑,空间就变化了;有时再加上一条斜轴线,系统就出来了。我发现街坊真是万能的东西,但中国人却不用街坊,听说是因为朝向的原因。我的判断不是这样,中国人不用街坊,是出于文化因素考虑,还有就是便利因素,因为街坊不是中国的传统。在今天这个高速建设的大背景下,行列式可能是我们可以选用的最简便的办法。第三本书呢?在讲第三本书之前,先提一个人,20世纪50年代GSD的院长何塞·路易·塞特(Jose Luis Sert)。他在GSD成立了城市设计专业,并在1956年召集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圆桌会议,一起讨论城市设计问题。原因是,当时的美国遇到了城市发展的瓶颈,不知道城市下一步该怎么走。塞特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想做一件事,就是像我们今天遇到的这种情形,把规划、建筑、景观的人召集到一起,共同来讨论他发现的
问题。《城市设计》Urban design[3]这本书不是塞特写的,是克里格Alex Krieger编的一本书,书中收集了美国城市研究领域重要学者们的讨论文章。由于我过去长期在欧洲,对美国不太了解,所以看到这本书以后赶紧买来看。读完以后,恍然大悟,发现美国人直到今天还没怎么搞清楚城市设计是怎么回事。2006年他们又开了个圆桌会议,回顾了50年代那次圆桌会议,也回顾了GSD的城市设计专业,提到大量批判与否定性的观点,还评论了中国的城市建设,等等。假如我们同意书中的一些评论,如“城市设计的独特价值源自它的模糊性”“城市设计不是一种专业,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等,可能关于城市设计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是如果在操作层面我们还是模糊下去的话,城市设计就真没法做了。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塞特在哈佛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时,并没有对这个领域(学科、专业)形成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想带着同行及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个领域。所以我觉得塞特很伟大。我认为好的老师有两类,一类是知道很多并能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是好的老师;但更好的老师是,他发现一个他并不懂的问题,但知道它的重要性,就带着学生一起去探讨。
3
中国的城市设计中国的传统,最终要回到中国。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例,如果把四合院的围墙去掉,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城市空间特质不是由建筑决定,而是靠围墙。我最近刚刚读完童明老师主编的《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读本》[4],这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城市设计领域至少在编者眼中最重要的研究文献,可能囊括了当今中国城市设计学者们的智慧,但我只能把它称作启蒙读本。中国的城市设计之路,显然任重道远。在中国,我们随处可见的现实就是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个性宣扬,建筑取代了空间的城市,另一种极端是完全蔑视人性、毁灭个性的郊区。这两种极端主宰着中国的城市,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学术界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Sitte C, Stewart C T. 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 [M]. New York: 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45.
[2] Rossi A, Eisenman P.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2.
[3] Krieger A, Saunders W S. Urban desig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4] 童明.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读本[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Tong M. 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 design reader [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6.
[记录整理] 张艺萌(清华大学)
[英文翻译] 李思予(京和雅文(北京)翻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