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2021-09-23             



2015年,普陀区就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开展了国际方案征集,最终由英国BDP、美国ENNEAD、德国HPP、美国RTKL四家公司入围PK,在多轮的评审汇报之后,HPP在四家国际知名设计公司中脱颖而出,成功赢得设计竞赛并将为上海桃浦地区打造“人本特色,绿意生活”的高品质城市空间的新型城区。






1

背景情况桃浦地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首批化工工业区之一,被列为“十三五”重点转型地区。

桃浦地区(核心区北至沪嘉高速,南至金昌路,东至铁路南何支线,西至外环线,规划面积约4.2平方公里)作为全市重要的区域性枢纽点,其转型发展对带动提升上海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城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区位


基地情况



基地情况


设计原则

设计方案以快速经济生活主导的城市,往往缺失城市的绿化生态性、交通环保性与生活宜居性。

由此为思考出发点,HPP以小尺度街区为规划蓝图基底,以城市绿化生态宜居网络性研究、交通环保线路网络性研究和慢行系统适宜网络性研究为方向特色,来营造桃浦未来城市全新生产生活生态场景。


方案结构草图

总平面图


结合上位规划和已有项目,将城市发展片区分成五大主题功能区,以及三条重要活力廊道,形成“一个核心区、两种功能类型的小尺度街区、三条廊道”的结构。



2

方案特征

小尺度街区格局

填入“弹性支路网”,将用地尽量均衡的分成小尺度地块,弹性支路的应用保证了各地块的便捷性和均衡性,为后期土地出让灵活性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居住功能区形成围合式街区,强化空间的归属感与整合性,东西方向设置的退台式社会性住宅不仅在功能上解决产品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也解决了住宅日照朝向问题。小尺度街区形成的复合多元、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使城市生活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高效化。





结合中央绿地的生态与土地经济价值,打造具有人行化的小尺度街区。

其中沿中央绿地两侧的街区为商住混合街区,再往两侧为以居住为主的活力街区,核心区为商业、文化和创意为主的小尺度商业街区。

通过有效的交通串联组织将中央公园、滨水开放空间以及不同类型的小尺度街区有机整合在一起,并通过设置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形成便捷的步行网络系统。


步行网络结构图


地块弹性划分填入“弹性支路网”,将用地尽量均衡的分成小尺度地块,弹性支路的应用保证了各地块的便捷性和均衡性,为后期土地出让灵活性奠定了基础。


城市路网结构图


小尺度街区的塑造,带来的是城市道路密度增加,交通通行复杂。为解决这一矛盾,方案采取城市交通管制手段结合人流导向等方式规划部分单行线路,分区域形成各个单向交通循环系统。

单项循环系统分析

交通节点可达性分析整个研究尽求做到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大到各功能片区的合理性融合以及配套设置,小到道路断面、街道拐角。点点滴滴的塑造都为桃浦未来城市生活提供了舒适性、高效性与持续性。



3

公共空间网络以均衡可达、连续贯通的原则为导向,方案通过“点、线”结合,系统性规划城市绿化网络。

根据人口规模分区域均衡的设置片区中心公园,各中心公园之间通过景观性公共林荫步道等线性绿化空间连接,利用基地中央大型公园,全区域实现丰富多元的绿化空间网络,最大限度的将绿色生态渗透到城市每一角落,甚至到每一个室内空间。

开放空间网络图

综合中央绿地的生态与土地经济价值,打造具有人行化的小尺度街区,其中沿中央绿地两侧的街区为商住混合街区,再往两侧为以居住为主的活力街区


绿地网络系统分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中央公园绿地和滨水绿地。第二层级按人口规模划分的组团级社区公园( CP -Community Park ),规模约为 2500㎡,标准为人均面积约为 0.45 ㎡/人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定性为不同功能性质,居住区内为健身休闲,商务核心区公园为娱乐休闲。第三层级为街头绿地,社区内部因街道空间的划分多成东西向带状绿地,且尽量规划在道路南侧向阳区域,靠近中央公园两侧街头绿地多为点状渗透式结构。各公园网络结构串联通过约10m-15m宽的地块内部公共步道,构成绿地网络的第四层级,其设置形式结合健身、休闲、艺术小品布局。

景观性公共林荫步道类型模式

公共空间网络生成逻辑:1、 现状公共空间的网络骨架较为清晰,应充分结合中央公园和水系打造公共空间网络。

2、因中央公园为南北向,应强化中央公园对地块的横向联系与渗透。强化公园与滨河水系的空间一体化。



3、地块内部纵向联系结合城市支路和地块开发。多设置为公共空间步道、林荫步道和小型带型公园。

公共绿地网络辐射范围与各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4

慢行交通网络由公共空间、慢行交通以及公共交通等多层次网络叠合而成的桃浦智慧科技城,体现了21世纪城市的诸多设计原则,具有较高的区域可达性、丰富连续的开敞空间、生态低碳的城市环境等。




在规划过程中,刻意鼓励城市绿色出行,专项规划设计了城市公交系统与自行车系统。新增南北两条单向公交线路,站点设置上尽求实现区域的全覆盖。在城市支路上选取一条以自行车优先的内部环路,方便区域内人们短距离出行。

自行车网络模式:1、 自行车线路选取原则为区域地块相对居中的城市支路,以便均衡服务两侧出行人群。


2、 尽量结合景观界面较好的区域定线,结合滨水景观和中央公园选线。


3、 自行车租赁点设置原则应结合城市公共活动网点、地铁站和公交站等人群流动集中的区域设置;

但自行车租赁点结合公交站点不建议一站一点的原则,避免机非交通穿插干扰,建议1/3配比原则。

公共网络模式

1、 保持现状公交线路和站点。2、 支路网加密,综合考虑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尽量满足全覆盖,选取部分支路增设单向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方便人们出行。3、公交站点选取尽量结合公共活动网点和人流较集中的公共服务建筑。






5

功能复合

核心区结合地铁带来的大量人流,形成区域的活力能量中心。将创意办公、商业、表演与公共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引导特质的城市发展活力点,并通过两层连廊创造多层次的步行空间网络体系,并由此向中央公园以及周边地块延伸。





6

智慧生活

整个研究尽求做到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大到各功能片区的合理性融合以及配套设置,小到道路断面、街道拐角。点点滴滴的塑造都为桃浦未来城市生活提供了舒适性、高效性与持续性。






7

街区空间形态引导


街区类型统筹规划

在居住街区设计中,围合式街区能为街道提供活力界面并满足配套丰富和便利的功能需求,但同时需要满足住宅的日照和朝向要求需要设计提供解决方案。方案选取了五类围合式街区,并进行类型学研究,选取适宜的布局方式


居住区建筑类型:

对选择的类型,结合光照条件,进行优化完善:优化前——


优化后——


根据日照时间计算,改进部分建筑类型可满足规范中上海地区冬至日满窗日照要求。


东西方向设置的退台式社会性住宅不仅能在功能上解决产品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也解决了住宅日照朝向问题,使城市生活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高效化。小尺度街区形成复合多元、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



8

街区开发引导本次设计除了搭建良好的空间框架以外,还对实施管控策略进行了探讨。


设计不仅是为法定规划提供空间设计参考,更希望为实施开放提供有效路径:从静态到动态的城市设计,最终实现小街区“人本特色,绿意生活”的目标。新开发原则应打破传统地块规划模式,即所谓的内向式独立地块:每个地块及街坊之间的连续性与共性条件将不受主体(地块)影响,开发模式不受道路分割影响。


整个研究尽求做到系统规划与安排,大到各功能片区的合理性融合以及配套设置,小到道路断面、街道拐角等。

点点滴滴的塑造都旨在为桃浦提供更为舒适、高效与持续的城市生活空间。


9

小结近年来,桃浦地区开展过多次国际方案征集和规划修编工作,对转型地区的发展理念和管控进行深化。


HPP赢得竞赛后,以全面的城市设计要素控制,灵活前瞻的块控制实施特点为2016年编制的《上海市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从方案到控规图则《上海市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6)的设计导则编制秉承了HPP方案亮点,结合未来发展不确定性思考规划,从稳定区域管控系统、预留地块建筑弹性的角度,在管控层次、调整程序、编制成果上均有所探索和创新。


从用地到实施成果目前,上海桃浦中央绿地一期已完成建设并首先开放,未来的城市开发建设将结合小尺度街区概念全面推进。


桃浦智慧科技城的工作从最开始确定中央生态公园到周边地块小尺度街区建设以及结合城市设计导则与地块方案进行土地出让都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的高起点、高标准与前瞻性。

同时HPP在桃浦科技城的国际方案征集与竞赛中,把小尺度街区概念实施策略以及弹性管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整合这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设计工作创新。


本文根据德国HPP建筑事务所和鬼鬼匠内容进行整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