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戴水道 Jelle Therry:人与自然共荣的城市

这个是我们在过去35年期间在全世界各地的一些项目,其中碧山公园和广州沥滘核心区是两个比较知名的项目。

新加坡碧山公园©_Ramboll_Studio_Dreiseitl

广州沥滘核心区规划总平面©_Ramboll_Studio_Dreiseitl
过去这些年,整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比如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生态可持续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到2050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类会在城市里生活,城市和人之间势必出现一些新的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气候变化也带来了诸如洪泛等挑战。
气候变化恰恰是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去应对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和技术手段处理好这些问题。气候变化,造成我们正在经历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比如不平均的降水分布,太热、太冷或者太干旱。
这些极端的气候变化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中国,更发生在全世界。你可以看到在印度、在中国、在丹麦,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正在面临越来越多这样的问题。



气候的变化正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数据来感受这样的损失。
比如在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期间,丹麦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造成的经济影响差不多1100万欧元。
当然,无法用经济数据衡量的损失也许更加庞大。
究其原因,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城市化的发展,整个城市的水平衡被完全破坏。
在城市区域里,大量的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形成地表径流。
自然界里,水平衡有地表和地下的交换。我们在这两张图片里面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数据,城市化对整个城市的水文带来很不一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于水平衡的影响尤其重大
城市化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森林的破坏。
有一个城市比其他城市好一点,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在86年的时候森林覆盖率在36.7%,现在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46.5%。新加坡很早就预见到了动植物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了利用森林覆盖率来提高动植物的多样性,是很关键的因素。
水和森林,也就是我们说的绿化,是很重要的解决诸多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的重要元素。
我们的景观设计当中,通过我们合适的设计,把自然、绿化、城市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不同的工具去应对因为城市发展和气候变迁产生的问题。
我们用有机的手段讲不同的元素组合起来,形成蓝绿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地设计。在此条件下,可以更好的创造出宜居空间,蓝绿房屋和公共空间与设施。
1
新加坡碧山公园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碧山公园。我们在碧山公园的设计中,把一条混凝土的河道变成了一条生态的河流。这是我们大概十年前的一个项目。
它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把几个不同的部门的要求,水务和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设计,有效应对城市因为发展所带来的洪涝的问题。创造了蓝绿空间的交织。
新加坡公园管理局和公共事业局,这两个部门联手起来坐在一起,与我们一起设计出了全新的碧山公园。
我们认为设计河道,很关键的一点,是做模型。这也是戴水道非常有实力的一点。我们当初模拟了整个碧山公园河道的水文模型,研究它的流速等数据,通过模型数据的支撑,碧山公园得以重新设计,形成一个全新的蓝绿空间。
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雨季和旱季,碧山公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承担着整个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整个公园建成以后,增加了40%的防洪能力。可以看到这个是25年一遇的洪水过境的时候的图片。
很有意思的一点,当时发生的时候,人们在网上议论,为什么我们的公园被水侵蚀了。其实这正是我们的目的,用公园来缓解洪水的压力,也就是还地于河。

25年一遇的洪水,2011年5月11日,碧山公园
我们不仅仅是做一条生态的河道,也连接了周边的社区。整个公园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亲水活动的空间。
在这之前,新加坡人是很少能够接触到河流的,碧山公园改变了这一点,市民非常乐意到河里去游泳、玩水。
我们更把生物的多样性带回到这个城市当中,更多的生物能够回到碧山公园这个地方来栖息。
在连接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周边居民的同时,我们为新加坡的创造了一个生物多样性极强的公共开放场所。

2
新加坡裕廊湖公园

从碧山公园开始,我们开始致力于创造滨水空间的设计,这个是我们在上个月刚刚开幕的另外一个公园,新加坡裕廊湖公园(Jurong Lakeside Park),通过碧山公园这个项目,新加坡人渐渐地意识到水和城市之间是有互动的。
那怎么样通过景观设计去创造互动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变得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设计中,反复提到了生物友好型的设计,我们希望为这个城市创造更多的生态的栖息地,在不同的空间里运用不同的植物,创造动植物栖息的空间。

我们说,水和城市的互动很重要。我们尽可能的把水带回到城市中,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去创造一些小溪和坑塘,让人能够与水有更好的互动。
最重要的是,公园如果不和人相互动的话,它不是公园了。我们希望把人带到公园里活动,跟自然有一个很好的接触。在设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了很多的鸟巢的滑梯、蛇型的滑梯。通过这样设计,让小孩子学习怎么样跟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亲密的互动和接触。

滨水设计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是,高质量的水质。在新加坡,跟人接触的水质要求是很高的,要达到饮用水标准。我们运用了很多生态的净化器,能够使小孩子在这样一个溪水乐园里有一个很好的接触,也非常安全。

3
成都绛溪河公园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尺度更大的公园,从去年到现在仍在进行的成都绛溪河公园。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提出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融”这样一个理念,希望人和自然在这个栖息地当中有一个很好的互动。
在设计中,我们尊重了现场的一些景观现状,尽可能地去延续它良好的现状,在“绛溪公社”这样一个大的理念下达到它的自平衡。
第一个讲生态

因为城市开发造成的水平衡的失衡,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开放空间、景观空间,让之前失衡的水平衡回归常态,尽可能让水在一年里面有合理的分布,并可以得到重新利用。
设计团队在高处对水流进行节制含蓄,在不同的年月慢慢释放到不同区域里,形成水文的相对均衡的释放,而不是快速形成的地表径流只能排走。我们通过水文模型,塑造了全新的河道,把河道的空间扩大,把自然带回到河道的设计中。
同时,我们建立了不同的生态栖息地,让更多的动植物回到这个区域。
第二点讲生活

我们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大家都可以享受这个地方,创造层次丰富的活动空间,容纳不同的类型的未来生活。
这些活动发生整个公园区域的各个部分,比如跑步、游玩、酒店度假、观光等等。
第三点是生产

通过我们的设计,在整个的绛溪河公园区域,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去优化一些生产型的生态的农业空间,借此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我们在绛溪河设置了专门的观景平台,可以品尝当地的农业产品。当地自产自酿的啤酒或者葡萄酒,也能通过文化旅游的项目,在绛溪河空间里去享用。
在设计当中,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现状的景观状态,提升成为未来设计的景观状态,尊重自然才是尊重生态。
4
成都独角兽岛项目




接下来我们会讲一个在城市空间里的一个项目,就是我们最近在成都做的独角兽岛项目。
我们在整个独角兽岛的开发当中,和扎哈事务所合作,景观设计也要考虑怎么去呈现不同的开放空间,绿环中间是城市感更强的开放空间,绿环外面则是更自然更生态的开放空间。
对于高层建筑的处理是这个项目的难点,设计团队通过两边高层的不同,形成一个对比的空间,尽可能在一些平坦空间置入了一些艺术地形的设计。
通过效果图看到,我们通过竖向设计,打造对比感受强烈的空间。有些地方低凹,有些地方高耸,制造更多景观的可能性。
人也可以很放松在这些空间中游憩,我们加强与水的互动,打造了很多滨水空间,整个区域内水系不断净化和循环,也有安排喷泉等烘托氛围的水景。
在不同的空间和标高里,你可以看到旁边的湖、高处的建筑、低处的广场,收获不同的体验。
我们在这个项目,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模式。从Rhino犀牛的模型到这样的效果图,我们不再做二维的设计,直接进行三维的设计。设计团队在不断创新,希望可以改变之前的模式,创造更加立体的空间。
5
天津文化中心



在天津文化中心这个项目里,我们在城市中央创造了一个大面积的、多功能的景观水面。
这个位于天津市中心的湖面,大约10公顷,它收集了周边的建筑区域的雨水、地表径流和中水,通过净化形成这样的景观湖面,同时它也承担了海绵城市系统中滞蓄功能。
在滞蓄和收集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完成了这个公园的设计。可以看到,在应对夏季华北地区暴雨气候的时候,这个湖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功能,比起传统的基础设施来讲,生态基础设施其实更加节约投资。
6
新加坡榜鹅数字社区

在新加坡榜鹅数字社区(Punggol Digital District & SIT,Singapore),是一个新区的开发,研究型的教育机构会在这个地方聚集。现在马上要开始建设的过程中,整个设计呈现一个多维化的绿色空间。
新加坡榜鹅数字社区的整个区域是一个多维化的,从2D上可能感受不到,通过刚才在现场展示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它有多维的空间,天上有不同的步道,地上有不同的步道,去连接不同的社区。
在中央大道也连接了不同的城市公园的区域,和一些休闲广场的区域。不仅仅是在水平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也可以看到有多样性的设计,一些垂直绿化的项目,还有针对水去做的一些水的处理和空间。
从不同的广场和步道区域,我们营造社区活动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当中尽可能享受社区带来的多样体验。
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它也呈现不同,可以看到不同的高度上都拥有不一样的体验。绿色和蓝色,绿色的空间和水的空间是贯穿到整个区域的不同维度上的。

这个项目在新加坡是比较有前瞻性的项目,整个是完全用BIM的模型推进的。开发商、建筑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等都是在同一个BIM模型下去工作。
在这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用BIM模型这样一个手法,我们节约了30%到40%的沟通协调时间。
除此之外,戴水道也在大尺度规划,数字化模型体验上有一些实践。我们通过在可视化的范围里调节不同的空间和尺度,形成硬性指标,更好地指导我们落实具体的规划设计项目。通过这样的可视化模型,客户也可以更快地看到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也针对蓝绿基础设施形成可视化模型的操作。我们有时候提到蓝绿基础设施,客户不是特别明白做这样的空间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的价值和回报,需要占用多少的空间呢?我们运用这样一些可视化的模型,和客户进行更好的沟通,去进行更好的设计的流程。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分享,我们深信蓝绿空间能够为大家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谢谢!
本文来自"CORNICHE TALK:2049城市的远见——宁波未来城市论坛"重磅分享嘉宾安博戴水道的设计总监Jelle Therry的演讲